得了大肠癌,身体会有三大“不同”!别不当回事
中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的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死亡率居第五位,居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之后。从性别来看,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从年龄分布来看,40-45岁以后发病上升迅速,在75-80岁达到高峰。
大肠癌最让人痛苦的不是放化疗而是手术后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的造瘘口,不但是给患者以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令人难过的是,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如果我们能提早警惕大肠癌的发生,提早发现大肠癌,那么对于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不是所有的癌症都很隐蔽,大肠癌的早期就有三种特质,如果你的身体出现了这三种特质,一定要多多注意!
我们正常人每天可以有1-2次排便,每次排便的重量大概在200g左右,含水量在25%-75%之间,颜色一般为黄色、深黄色、褐色或者青色。一般来说大便的重量、含水量以及颜色都与进食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但都不会有粘液和血液。所以,有的人菠菜吃多了,大便呈青绿色的,不算异常大便。
知道了什么是正常的大便,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异常的癌前信号有哪些吧!
癌前信号1:大便上带血
便血是很多大肠癌患者在早期就会有的现象,这也是大肠癌最典型的临床症状之一。血液一般呈鲜红色,可附着在大便上。如果癌变的部位较高,血液也可以是暗红色。但值得注意的是,出血量的多少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不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有的人可能便血很严重,但是大肠癌的预后却很好。
但一般来说,症状较轻的大肠癌患者便血的频率也会较低,即便是出现便血,血量也不会很多。所以经常有人会把这种便血当做痔疮来处理,以至于延误病情。所以,如果出现了便血,无论量多量少,尽量去医院做一下检查,以免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癌前信号2:排便习惯的改变
前文我们提到过正常人的排便次数,那么如果每周排便少于2次,并且排便费力,粪质硬结、量少即为便秘;如果每日排便次数多于3次或每次排便数量多于200g即为腹泻。
这个定义也不是完全绝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排便习惯,如果能按照自己的排便习惯一直进行下去也可以。但是如果突然出现了这种习惯的改变,那么你就要注意了!比如以前可能每天只需要排便一次,现在可能需要四次甚至更多。或者以前经常便秘,但一段时间后经常腹泻。
大肠癌的早期患者因为受到癌变部位的影响,肠道受到刺激就会出现增加或者减少排便的情况。所以,一旦突然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一定要引起重视。
癌前信号3:无规律腹痛
早期大肠癌可以出现腹痛,这种腹痛经常没有什么规律,每次疼痛的部位、性质、甚至持续时间都不一样。一部分患者体现为腹部有明显的不适感或者很强烈的腹胀感;而另一部分患者则可以出现间歇性的腹部的剧烈疼痛。正是因为大肠癌疼痛的不确定性,才容易导致病人忽略病情。
相关行业知识
- 保健从肠道开始
- 养生警惕:人体有4个地方最脏(图)
- 预防大肠癌 先要学会自检肠道
- 【最新科研动态】肠道菌群会影响大脑
-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
- <健康新知> 研究发现节食可能让人变傻
- 《名医有话说》大便异常警惕大肠癌—直肠癌的防治
- 《涨姿势》肠道里的惊天大秘密!
- 《肠道健康三大法则》
- 咸阳瀚林中医结肠病研究所提供溃疡性结肠炎特色疗法
- 美国癌症协会推荐:结直肠筛查年龄提前至45岁!筛查应该怎么做?
- 要想长寿,先得“肠寿”!7种食物+7个方法让肠胃更健康!
- 得了大肠癌会传染给家人吗?医生告诉你答案!
- 消化科医生:每天这个时间喝酸奶,更有利于肠道健康
- 免疫力:世界上最好的医生,教你怎么快速提升免疫力
- 切除胆囊要预防肠癌 想防肠癌可以吃些啥?
- 代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 医生提醒:防止癌症复发、转移,一定要记住这4点
- 《自然》子刊:啥?肚子上的小肥肉也和肠道微生物有关!科学家发现肠道微生物调节人体脂肪分布的秘密|科学大发现
- 肠道菌群这么“全能”,临床该怎么用?